top of page

eCompuChinese Learning: 
Easy, Effective plus Enjoyable way of learning Chinese via Computer

趣味電腦學中文課程

鍵鍵出手‧聲聲入耳‧字字入腦

上課時間及報名表 

緣起:也是「圓」的起頭,與家長學子「結緣」,共譜「同心圓」

在中文使用人口急遽增加的今天,學習中文已蔚為風潮,然而,多數人,尤其是華裔的第二代,仍視中文為世界上最難學習的語文;深究其原因,不外乎是,長久以來提供華語文教學的「方式」及「成效」讓孩子們卻步。以多數華裔子弟為例,他們在父母的殷盼下,從幼稚園就開始牙牙學「華語」,七、八年來持續上學、抄寫功課,在投入無數時間和精力的情況下,卻沮喪地發現,學之忘之,識字有限;而課堂上的填空改錯及詩詞,並不能全然幫助他們在生活中將華語運用裕如。

投身海外中文教育十多年來,自己跟大多數的中文老師一樣,一直在探索,一直在思考,到底華語文教師及家長應該如何投合學子的興趣與專長,借力使力地更有效包裝課程?應該如何針對華語文學習的「三多三難」即「字多難記」,「形多難寫」,「音多難讀」等學習瓶頸,找出新的教學方法? 應該如何相互支應,趕搭新世代電腦化教學的潮流?

2002年暑期於「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中心」開辦的兒童夏令營,是第一次嘗試「趣味電腦學中文」之理念,以後接著連辦了四年夏令營。2003年三月起,在「新生命福音教會」開始每週一次、三個月一期的新嘗試;接著就是2003年暑假移軍「大都會廣場」舉辦「青少年職場初探」及九月份正式成立「趣味電腦學中文」實驗計畫,詳情請見:

實驗計畫成立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,想跳脫中文學校因借用課室在設備硬體上的侷限,嘗試「不一樣」的中文教學方式,為海外華語文教學另闢途徑。由於課堂上可以使用電腦及多媒體投影機,並可寬頻高速上網,因此,教學課材的選用上,突然變得無限寬廣,而聲光效果及活動,使教學氣氛更形活潑生動,讓孩子們不再覺得課堂時間難熬;另一方面,由於孩子們家家都有電腦,也都安裝了軟體,使他們可以在熟悉的英文視窗環境下讀出及打出中文作業,驚喜之餘,而「樂」於上「中文電腦課」。

「趣味電腦學中文」實驗班每班學生不超過八人,雖年齡不同,程度不同,但混合班的混齡、混級缺點反而可以轉化為優點,就像家庭中的兄弟姊妹一般親密,互相幫忙,相互觀摩。同樣的兩小時課程,因學生人數少,課堂上發表、玩樂的時間就相對地增多,又常藉活動凝聚心力,因此,師生間及學生彼此間的感情非常好,每個孩子均渴盼每週一次的聚首。自第二學年起,全面施行電腦授課,即課堂上學生人手一機,九台連線,可以同時上網做指定作業。

 「趣味電腦學中文」並非以「打字」取代「寫字」,而是在「趣味」為學習前提下,以「識字認字再寫字」為「策略」,藉電腦軟體同步發聲的功能來強化視與聽,提高識字的功效;一方面舒緩海外學童在初學中文時對習寫漢字的不耐及挫折感;另一方面,由於專注於「識字」及「認字」,在沒有「寫字」包袱下,課程的設計便可從「實用」著手,生字詞彙的教授也就無須受筆畫多寡的牽絆。當學生的識字量累積到三百個字,讀打無礙後,再因勢利導,製造「書寫」機會,指明某些狀況下,「鍵盤」還是無法全面取代「紙筆」,順勢教導漢字基本部件的筆順筆畫,以用於填寫表格、書寫便條、賀卡及使用毛筆寫春聯等。到底,身為e世代的海外學子連「寫」英文的機會都不多,更何況是書寫漢字?

「趣味電腦學中文」課程的授課對象是以就讀小學三年級以上,會英打及熟悉基本操作滑鼠的學生為主,在每週兩小時,一年四十週的學習課程結束時,華裔學生識字量可達至少三百個字,並可以使用應用軟體打習作、編字典及製作簡報;在日常生活中,學生們更可以應用所學,不無得意地經常為不諳中打的父母「代筆」打家書、為社團打通訊、為教會打節目程序單,以中打在網上會友;有趣的是,值青春期經常「三緘其口」的學生往往以中打「寫」出「礙於啟齒」的「心底話」來跟父母道歉或溝通,這些都是推行「電腦學中文」所意想不到的附加「價值」。

bottom of page